通备 【武学文库】“通备”“通背”“通臂”之异同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6 09:22:15
分享: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近年来见到一些杂志在讨论有关武术的文章中,把我国流传已久、影响深远的“通背” “通臂”拳种与马凤图、马英图先生融会各家独创的而以“通备”命意混为一谈,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有的文章看来,单单从三个近似音的“背” “臂”“备”作为依据,容易形成附会。如不去从拳种的起源、流传、内容、谱本的详尽记载去研究,进行真实的阐述,排除臆造史料的可能。那将会给我国目前对武术挖掘、研究、整理工作制造更多的混乱,给后人留下更多的麻烦。兹就上所述的情况,引证有关史料之点滴,谈淡“通背”“通臂”与新创“通备”的关系若何。

据《甘肃体育》1985年12月第4期载马明达关于劈挂、八极、翻子和苗刀一文中有:“据先君讲,这两个字是其业师盐山黄林彪先生的传授,黄先生得自李云表,李云表得自潘文学,潘文学以前就不大清楚了。黄先生讲,李云表的传授是外称‘通臂’而内称‘通备’, ‘通备’二字不似‘通臂’‘通背’那样拘泥于形象,它有着更深刻的含义,它的精义概括为以下十六个字,即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兼备……。通备二字与‘通臂’‘通背’实在是音同而义不同……”等说法。

从上述文字的含意不难看出,盖指“通臂”与“通备”是一门,只是“内称”和“外称”上的区别,音同而义不同而已。此说似欠中肯,可能是对新创的“通备”与传统的“通臂”

拳种在内容上使人概念混淆,易于曲解三者在关系上的有无。此三者在起源、内容、技法特点、流传师承及谱本记载等方面是截然不同的。

据马凤图老先生讲释:“通备”的原意是“且理象会通曰‘通’;体用兼备曰‘备’,综合言之,曰‘通备’,以至通神达化,备万贯一,所包者广。世有以‘通臂’或‘通背’名其拳者,庸俗之技.偏嫉之术。异乎大通大备之学。原出自大易内经由来久矣。……,通备为吾家祖传之宝,至愚兄弟尽平生之精力,综括十门之艺,扩充广大。独立创造,新而又新之学也。”且又贯通书艺、医艺、武艺,故又冠以“三艺通备”。又《武林》杂志82年九期载有马贤达、邱丕相两先生《体用兼备的劈挂拳》一文中有:“近代中,有人将劈挂拳归于通臂拳类,一则可能是“备”与“臂”之误;二则从动作表象上,均是双臂交劈,放长击远容易混淆。然二者从基本技术到技法、理论都不堪称同……等说法。

从马老先生新创“三艺通备”学原旨意义内容和马贤达、邱丕相两先生对“通备”与“通臂”的概述来看,内称“通备”,外称“通臂”的说法与上两种说法又不相同,因此既没有可信的依据,又是值得研究讨论的问题。

有关文章载, “通背”和“通臂”通用。在武术术语上以“通背”为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武林》83年7期创刊两周年特辑,盂乃昌、陈国锁同志的文章《郭永福与洪洞通背拳》详尽的谈到:“郭永福所传授的通背拳与陈氏太极拳有惊人的类似之处。作为通背拳与陈氏太极拳的指导思想,都有“拳经总论”歌诀,二者只有个别字不同。现对照如下:

通背拳“拳经总论”:

纵防屈身人莫知,近靠缠绕我皆衣。

劈打推押得进步,搬挒横采也难敌。

钩挂逼揽人人晓,闷惊巧取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陈氏太极拳“拳经总歌”

纵防屈身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挂逼揽人人晓,闷惊巧取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通背拳一百单八势》一至九排子歌诀和《陈氏太极长拳谱》的定势图和歌诀与陈家沟存谱而无人会练的太极长拳一致。这一点也得到陈氏第十九代传人陈立清 的确认。她在七十年代中期携带助手,来太原和洪洞寻学祖遗太极长拳。陈随身带来长拳图谱与通背师传老本无二。

从上述各种资料可以断言,“通背”“通臂”拳种与新创“三艺通备”在来源、流传、谱本记载到技法特点,特别是在内容风格方面毫无关系。同时“通备”所吸收“十门之艺”,又各自具备各自不同的拳种技法风格特点。因此李云表的传授是外称通臂而内称通备的说法与马凤图老先生评介“通臂”或“通背”为庸俗之技,异乎通旨的论点也不相同。也就是说,从各方面考证,“通臂”“通背”与“通备”都是截然不同的拳种。这是关系到拳种的来源与流派问题。今天我们向武术先辈学习优良传统,继承并发扬固有遗产,为了慎终追远,必涉及考证源流,希望对正本清源有所认识,浅见所及,应进行认真的研讨。不妥之处,还望武术界前辈及同好批评教正。

原文刊于《武魂》杂志1987年第1期

武术自由谈

武术是我们活动的平台

武术是我们联系的纽带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