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洋片 拉洋片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5 14:43:49
分享:

拉洋片图册拉洋片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1人。使用的道具为四周安装有镜头的木箱。箱内装备数张图片,并使用灯具照明。表演时表演者在箱外拉动拉绳,操作图片的卷动。观者通过镜头观察到画面的变化。通常内置的图片是完整的故事或者相关的内容。表演者同时配以演唱,解释图片的内容。 拉洋片已经基本绝迹。仅有少数爱好者仍从事此种艺术形式。

拉洋片 -简介

现场拉洋片图册“拉洋片”又称“西湖景”、“西洋景”,表演时艺人将各种画片装入特制的大木箱中,箱子外壁设若干圆洞,洞上装一凸镜,观看者通过凸镜往箱内观看。表演者一边拉放画片,一边根据画面内容配以唱词和锣鼓。在电影尚未普及的年代,拉洋片是一种代替电影的娱乐方式,堪称中国独有的街头“土电影” 。

拉洋片还是老北京天桥杂耍之一,天桥八怪之一的“大金牙”就是拉洋片的,他拉洋片时的伴唱格外诙谐、动听。每逢庙会赶集,拉洋片就成了孩子和穷人们最大的乐趣之一。拉洋片的画片中常有西湖的景致,所以也叫“西湖景”。至于又叫“西洋景”,大概是因为电影是从西洋传入的,所以有此名。

五六十岁的中国人,对“拉洋片”这种街头“土电影”都不陌生,或许小时候还做过“拉洋片”的观众呢! 拉洋片诞生在天桥,孕育、抚养它的人名叫焦金池,最初还叫“拉大画儿”,后来来自河北的焦金池落脚天桥,撂地卖艺。初到天桥,拉大画儿用的道具极其简单,最主要的“片箱子”只是用青皮席子四面围起,上面掏几个圆孔,里面放几张画片。表演时,演员在一旁说唱,观众要趴在席子上,由圆孔向里观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出设备也“进化”了不少,除锣、鼓、镲三大件外,带圆孔的席子也演变成带有“光子”、可更换画片的木制“片箱子”了。

经过多年苦苦经营,拉洋片逐渐在天桥站住了脚,名声也日渐响亮。焦金池去世后,天桥的拉洋片就由其徒弟罗沛霖继承下来。罗沛霖技艺高,为人也直,因此徒弟不少,而和他感情最深的,还得说是关门弟子尚斌生。

天桥市场东面,有一条叫中恕里二横巷的胡同,这条胡同中有一个最大的院子,住着三四十户人家,其中有拉车的、有扛大个儿的,还有做小买卖的,而不显山不露水的“皮匠尚家”却一直很受敬重。“皮匠尚家”在这生活了很多年,全家4口。父亲摆个鞋摊儿维持生活,母亲里里外外操持家务,兄弟两个,弟弟帮父亲摆旧鞋摊,惟有哥哥尚斌生是个“闲在”人。尚家以修鞋为生,生活十分艰苦,小斌生只上了两年私塾就再也上不起了.

拉洋片 -表现形式

拉洋片的唱段是将北京琴书、京韵大鼓、评剧、河北梆子中的精华综合而成的,风格质朴自然,京腔京韵听着亲切,一面看画面一面欣赏唱段,观众也不知不觉地被故事所打动。天桥的拉洋片从焦金池开始,到罗沛霖这一代,表演的唱片已发展为二十几段。这些根据历史故事改编的唱段有《大闹义和团》、《更子年间》、《刘大人私访》、《大闹月明楼》、《刘伯温修北京》……

拉洋片 -发展情况

室内拉洋片图册“拉洋片”也称“看西洋景儿”,是过去东北大中城镇江湖人聚焦的“杂巴地”以及庙会等处常见的半土半洋的生意。从拉洋片所用“设备”中放大镜等推断,它应是始于清朝末年洋货大量进入中国之后,有人说是从东洋的日本传来的。但据一些拉洋片的艺人自己说,他们这一行的祖师爷是唐朝的袁天罡、李淳风,因皇帝新封的外国人贡妃子思念故乡整日闷闷不乐,此二人想出办法,把妃子家乡的美景画在二三尺见方的八张画片上,装在木箱里,在箱的一面开出装有放大镜的圆孔,从中观看宛如身临其境,使皇妃转忧为喜,皇帝加封二人为护国军师。后来这种箱中看景的玩艺儿逐渐传到民间,就有了拉洋片的艺人。这虽然只是个传说,但早期“洋片”所看的,确实是以中国人认为最美的“西湖八景”为主,因此称作“看西湖景”。直到后来艺人们在招揽生意时还有“西湖景、八大片儿,看完这片看那片儿”的吆喝词。

在东北做这顶买卖的,很多是来自河北、山东一带的艺人。所用的基本道具“洋片匣子”一般长三尺多,高约五、六尺,故在交叉支搭的架子上,离地面约二尺。内分上下两层几百封闭,在正在留四个装有放大镜的圆孔,俗称“四开门”,也有多至“八开门”的,内用布帘遮挡。看客们坐在圆“开演”,由艺人拉绳控制箱内的机关依次换片子,一般是每八片一场,每个看客收费不超过一毛钱。

拉洋片的之所以算做是一行艺人,是因为他们并非只会拉绳换片,而且还要会唱词儿和会打锣鼓点伴奏。在片匣子侧面的木架上,安有锣、鼓、钹等乐器,用绳子连接,艺人用手拽绳就可以打出不同节奏的锣鼓点。同时,还要有与片子内容相关的唱词。在招揽生意和拉片的过程中,都要把锣鼓点打得热闹,词儿唱得引人入胜,还要伴以滑稽可笑的动作和表情,这样才能把更多的人引到自己摊前来。

“洋片”的内容,大致可分为风景画和故事画两类(很多是用放大的照片——。风景主要是供人们“看新鲜儿”,不仅有中国的名胜,也有外国的景物和风土人情。故事则是“看热闹儿”,其内容有《白蛇传》、《三国》等人们熟知的古代故事,也有《黎元洪大总统太和殿登其》、《枪毙驼龙》、《五胜关大战》之类的当代事件,或是一片一景一事,或是彼此连接成组。唱词则都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如“下江南、下江南,过了湖广到四川。四川有个喇嘛庙,一边一个铁旗竿”“往里一瞧又一回,外国洋人来打围。头前走个猩猩怪,后尾儿跟个大老黑”之类。还有的是在箱内装立体着色布景和人物,通过拴绳的机关控制其变化。较常见的如《白蛇传》里的“游湖借伞”、“水漫金山”之类,甚至还可以往箱里注水增强效果。唱的词也是同样风格,如“往里看,往里观,飘飘悠悠来了两只船。一个是白蛇和青蛇,一个公子是许仙,他们借伞结良缘。”

拉洋片的常常是成群结伙地做生意。几个洋片匣子同在一片场地招引顾客。所用的片子和匣子既有自己的,也有从洋片行掌柜那里租来的,或用车推,或用担子挑。场地基本是固定在热闹场所的某一区域。因为片子内容互有差异,有的看客往往看完这摊看那摊,生意倒比跑单帮好做。看洋片的人,多属于城市中下层平民和乡下人。因为片子的内容大多数是适合文化水平较低而又有很强好奇心的人,所以大人孩子都很爱看,不仅能从中看到热闹和新鲜,也能开阔一下眼界,增加一些知识。

拉洋片 -表演节目

拉洋片有“琉镜”、“推片”、“西湖景”、“水箱子”、“大洋船”等表现方式与技巧。

琉镜:也称“琉璃镜”。比大片略小,每张画面不超过一米,画面固定,分前后两排,有布幔围挡,布幔挖孔,前后各嵌十二块圆形放大镜。内容除清代故事外,还有时事新闻等。民国初年,三大枚铜子儿可连看二十四张。

推片:观众坐在长条板凳上。将片放于木制箱中,分上中下三层,每层八张,每张片不过半尺。此种片需两人表演,一个推动底层的一张片子,顶动另一张供观众换看画片;一个在另一侧接过底层片子送入上层。旁边不花钱的观众只能看上层的片子,中层的看不到。演员表演时,也是把中层的片子说唱得神秘,夸赞得有趣,引人花钱。

西湖景:画面内容多以杭州西湖的景致为主,如苏堤春晓、三潭印月、花港观鱼、断桥残雪等。景箱同为木制,上嵌有四块放大镜,内行人称“小四门儿”。画片在箱内用绳索上下拉动,演员将八张画片一张张地拉上去。花钱的观众可以看全八张,围观者只能看到一两张。

水箱子:箱体木制,用绳索连接画片,上下拉动。最后一张画面,镶有立体偶人,与箱外绳索连接,拉动绳索,偶人即舞动起来,做各种动作。箱的底部装有许多朝上的小水管,箱底放一水桶,取水由箱上口灌入。水通过高处管道的压力,从小管向上喷出,或涌或流,与偶人的动作相映成趣。其曲目大都与水有关,如《水漫金山寺》等。

大洋船:箱体木制,形似轮船,船的周围有圆形放大镜,箱内设有机关连接活动偶人,牵动绳索,偶人做单人舞蹈、双人舞蹈等精彩表演。

拉洋片 -历史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画面的内容多有更换,题材更为广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京拉洋片的演员最有名望的是天桥地区的焦金池,是当时天桥地区“八大怪”之一。因他面部表情丰富,不论眼神、口型、形体动作都很滑稽,成为“形象怪”;又因他的讽刺唱词非常幽默,唱腔的腔调高低变化较大,又带有浓厚的乡音,成为“声音怪”。他用的画片多以民间故事为题材,如:《义和团打教堂》、《黄爱玉上坟》等。他唱做俱佳,雅俗共赏,曾灌制过《夸美人》、《大花鞋》、《妓女告状》三张唱片。由于“大金牙”演唱得非常出色,有时他不设画片箱,只凭演唱洋片内容,同样招引观众喝彩叫绝。此后,拉洋片除原有的形式外,便也时以单纯的演唱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后有“大金牙”之徒罗沛霖,其演唱亦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拉洋片的唱词为上下句,通常上句落仄声,下句落平声;上句起韵,下句入韵;一韵到底。唱词均以七言为基本,句前可加“三字头”,句式中或嵌字,每段唱词少则四句,多则七八十句。

拉洋片的演唱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其内容多是劝世之作。语言幽默、诙谐,加之由上而下的滑音拖腔,形成独特的风格。唱腔为由河北民间小曲传入北京后与北京语音结合而成。基本唱腔为小曲体,有两种:一种为四句体,另一种在二三句间夹若干半说半唱的平腔上下句。

拉洋片 -传统曲目

拉洋片的传统曲目有《纣王宠妲己》、《渔樵耕读》、《刘伯温修造北京城》、《夸美人》、《大花鞋》、《秦英征西》、《水泊梁山》、《戏出儿》、《妓女告状》、《小寡妇上坟》、《庚子年闹义和团》、《水漫金山寺》、《二姑老爷拜年》、《怕》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五十年代,各工厂、机关、学校,为配合各项政治运动,还创造了简易“拉洋片”,即根据不同内容,手绘“漫画”若干张,悬于木架上,翻一张唱一段,深受人们欢迎。新编曲目有《全国解放在眼前》、《十月一日这一天》、《除四害》、《百万雄师下江南》等。

拉洋片 -参考资料

[1] 搜狐 http://news.sohu.com/20050626/n226085689.shtml[2] 福客网 http://news.folkw.com/www/fwzwhyc/092622517.html[3] 中国网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7-05/15/content_8257433.htm[4] 关东在线 http://www.guandong.com.cn/fealture/minshu/page/layangpian.htm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