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4 《我是歌手4》:成也模式,败也模式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5 13:49:42
分享:

作者 |冷眼君

来源丨冷眼看电视

这两天,朋友圈里有篇唱衰第四季《我是歌手》的文章被转的很火,称第四季越来越难看了。其主要观点是说:如何让一档老牌的、收视率下滑的音乐节目更具有观赏性和话题性,方法就是增加撕逼或戏剧性冲突,要在节目的叙事性方面狠下功夫,而目前的节目不仅阵容不行,也完全没有冲突感。

坦白讲,《我是歌手》走到第四季,确实在新鲜感上、阵容上都呈现出了疲态,尤其是第四季的首发阵容,更是被网友评为“史上最差”。但是对于上面的观点,冷眼君还是不太苟同,因为很多问题出现的原因,都与节目模式本身有很大的关系,模式本身的制作逻辑决定了内容的最终呈现。

春节期间,冷眼君也正好补看了第四季落下的几期,此篇就好好聊聊这个节目。

“ 成也模式,败也模式

可能说败有些夸张了,只不过是想突出一下,节目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原模式有关。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韩国MBC的这个原版,首播是2011年3月,当年节目一经播出,大获好评,基本上跟中国版第一季播出后的反响是一样的。在韩国,这个节目甚至还受到了总统的褒奖,几乎让本地歌坛重新洗牌,甚至有唱片公司联名抗议,说是这些知名歌手大大的扰乱了韩国流行音乐的生态,让那些偶像团体无处逃生。

▲韩国MBC《我是歌手》

可见,《我是歌手》这个模式其实是一个针对于沉寂已久的成名歌手或实力唱将一个在演艺事业上枯木逢春的机会,说白了就是让他们再回回炉,然后好再增加一点人气和商演价格,有追求的可能也会借此再发发专辑。

应该说中国版的第一季之所以成功,就是严格遵循了这个模式的制作规律。首发歌手的严格保密、前所未有的赛制比拼、以及真人秀加演唱竞技相结合的剪辑手法,让2013年1月18日开播的第一季《我是歌手》大获成功,成为现象级。

而到了后来的第二季、第三季,直到最近开播的第四季,尽管导演组也在不断寻求改变和创新,比如踢馆赛、突围赛,再到第四季的谁敢来踢馆的线上海选节目,似乎还是难以满足观众的胃口。

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观众的好奇心让节目的悬念从一开始就降到了零。刚才说了第一季的成功就是因为导演组做到了绝对的保密,但是之后就很难对首发阵容做到绝对的保密了。网友、媒体一边在追问导演组,在网络上寻找蛛丝马迹,渴望知道下一季的首发歌手有哪些,但当知道之后又一边在吐槽导演组怎么请来了他或她。如果真的希望看到高品质的有强叙事感的音乐真人秀,还请观者尊重模式的制作规律。

其次,从第一季开始,节目就是由真人秀和演唱竞演两个部分组成,缺一不可,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这也是这个模式的关键点。真人秀的作用是塑造人物和增加节目的叙事性的,尤其是每期先导片中每一位歌手节目外的状态,营造出了强烈的纪实感和大战前夕的紧张感。而演唱竞演的部分,当然是重中之重,是对音乐的尊重,歌手对歌曲的改编、重新演绎,让每一首歌都能赋予全新的生命。

但是,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更加倾向于音乐本身,而且还拿《中国好歌曲》与之对比,两个完全不同的节目模式,怎么比?《中国好歌曲》中的每一位唱作人其实只需拥有一首代表作,整季下来从导师遴选、到后续的改编、再到最后盛典,一首歌是反复打磨的,比如苏运莹的《野子》、霍尊的《卷珠帘》。但是《我是歌手》的赛制更强,有淘汰、有踢馆、有补位,每一周都要重新选择新歌,一季节目下来,歌曲上的压力必然很大。所以如果只想去听歌,那就直接去听纯享版就好了,要看《我是歌手》,就得把真人秀和演唱两个部分紧密的结合起来看。

最后想说的是,中国版其实在赛制上玩的还是不够开,要知道原版虽然只做到了第三季就遭停播,但是玩法还是很多样的。比如在第二季中就将首发歌手扩充至12人,组成AB队进行打擂生存赛。而中国版只会在一季结束后的特别节目中,增加新老季歌手的对抗赛,玩票性质为主。还有,原版在音乐性上其实有很多主题性设计,比如“演唱自己的成名曲”、“翻唱别人的成名曲”、“演唱网友们希望你们唱的歌曲”等。可见,在玩法上能创新的地方还有很多,走到了第四季,尽管有踢馆歌手,还大逻辑还是在淘汰和补位的节奏中进行,如果没有自己喜爱的歌手,观众也难免疲劳。

所以说成也模式,败也模式,一个好的模式成就了一档国内的现象级综艺,但是当离模式越来越远的时候,观众也就自然不会买账了。

“ 第四季的成败在哪里

其实这个定论下得有点早,但是从已播出的5期节目来看,确实有很多问题,但是仔细咂摸一下,也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

先说问题,可能相比之下还是因为阵容。网友、媒体在录制之前的轮番猜测,甚至是逼问,其实给了导演组巨大的压力,网络上各种首发和补位的名单满天飞。尤其是第一期开头,发布会上的洪涛被记者连续追问阵容的问题,估计如此呈现,也是导演组向观众表达出的一种态度,那就是“别再逼了!”

事实上,论阵容其实并不差,尤其在第一期各位歌手依次开嗓之后,可以发现,每一位其实都是实力唱将。但是网友对提前公布的首发阵容进行了轮番的鞭挞与问责之后,标签与排序早已呈现在了各自的心中。典型的就是关喆,他几乎是从录制前就已经被网友的舆论给打趴下了。从制作角度来说,这就是因为提前公布了阵容而导致的,节目未播出,网友先品评一番,给各自贴上了标签,戴着有色眼镜再去看播出,谁赢谁输,也基本上排好了座次。

再说音乐性,这一季可能除了徐佳莹是能够被记住的嗓音之外,剩下的可能就都属于听完就忘的类型。关喆尽管卖力,但是在开播前其实就已经被莫名的打倒了,Haya太仙儿,不属于普罗大众能欣赏的音乐,所以这两位大陆的音乐代表被双双提前淘汰,也让这一季提前进入“我们是港台歌手”的状态。

赵传确实不属于唱功很强的歌手,但是也绝不是网友评价的KTV水准,只不过即使是55岁的阅历也没能改变如今观众对颜值的审美标准。李克勤出道三十年,在唱功上确实没的说,在去年的《蒙面歌王》中就有感受到,但是总觉得有一种90年代的香港四大天王的风格,改都改不掉。苏见信的摇滚其实一直很难准确定义,但是摇滚一直是这个舞台上的固定角色,只不过前三期的信都走起了温柔风,所以一直排名靠后。李玟只能说很稳定,编曲很讲究,第五期中也开始甩起了消失多年的电臀,但是歌王一定不会是她。黄致列应该说是这一季的新宠,一张韩国艺人的俊俏面庞下,竟然隐藏着一副耐听的烟熏嗓,由他演绎的情歌,确实打动了不少人。

阵容失望、演唱也中规中矩的情况下,那第四季的《我是歌手》还有什么?冷眼君在思考之后发现,其实这一季的节目,在人物的塑造上还是很讲究的。举几个例子。

先说第一位补位歌手张信哲。其实张信哲的生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导演组的“幸运”,在第一轮相对混乱的淘汰赛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位大家公认的好歌手,而这一病,也更加突出了大家对张信哲的担忧与怀念。从第四期开始,围绕张信哲的真人秀部分是非常用力的,悬念的设置也很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让张信哲对音乐对观众的那份感情慢慢的铺陈了出来,在他开嗓之前,所有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直到唱出第一句,尽管状态依然不行,一首《信仰》还是让大家松了一口气,同时也让所有人陷入了对张信哲的回忆之中。排名第二有很大程度是观众的同情分,但效果达到了,观众也回来了。

第四期之后,张信哲成为了微博上有关一个时代的回忆,他是比周杰伦还要早一辈的集体记忆,一期节目便成功的塑造出了一个鲜活的张信哲。而相比之下,《隐藏的歌手》的第一期也是张信哲,虽然这就是一期打着致敬和回忆的模仿类节目,但是由于模式的不同,导致在人物塑造方面缺失了很多,而《我是歌手》因为注重真人秀的部分,所以对于情怀、年代感、集体记忆等关键词的营造中,还是非常成功的。

再说一下第一位踢馆歌手苏运莹,这是一个性格非常外向的90后唱作人。在第三期中,她的性格被充分展现,回答导演问题时的轻松状态,在演播室外大玩滑板,与前辈歌手们轻松对应,让人很自然的对苏运莹这个人物有了好感。相比之下,苏运莹在《中国好歌曲》中的表现就非常有限,尽管唱的都是《野子》,但是在人物性格上几乎没有什么体现,而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短短几分钟的真人秀部分,通过细节的准确抓取和放大,让苏运莹这个人物变得越发的有趣,同时也有记忆点。

所以总的来说,第四季的《我是歌手》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差,在制作层面看门道,这一季的节目还是非常有讲的,至少在目前来看,冷眼君还是愿意继续追下去的。当然,如果还要做第五季,希望在赛制上来一次大的颠覆性调整,估计那样会更有趣。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