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胶片效果 高清摄像机如何达到电影胶片效果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4 23:46:26
分享:

一、掌握曝光:

曝光是拍摄的基本问题。无论你是用胶片来拍电影还是数字摄录机来拍电影,又或者是拍数字照片,都要面对曝光这个问题。

自动光圈的镜头所提供的光圈数值,不太能满足电影、电视剧摄影的需要。原因是机内置的自动光圈系统实际上是一个简单的反射式测光表,它就像拍照片的近代照相机里面的反射测光表量度画面的亮度,给你提供一个平均数值,这个数值会随画面内容变化,它提供的光圈数值常常是错的,不是最好的曝光数值。

要曝光好,就要从暗部到亮部,把我们想重现的亮度都能重现,想保留的层次与色彩都能还原,站在摄影的角度来说这是最理想的。反射式测光表如果看到大部分的画面是黑的、暗的时候,就是说这个环境很暗、很黑,所以就把光圈开大了,相反,对着天空来拍,大部分的画面都是很明亮的,它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说这个画面很亮,这个环境非常明亮,所以把光圈缩小了,这是最基本的机械思维。如今真正的高清摄像机均使用高精密度高清电影镜头,镜头上去掉了电子部分,没有自动光圈功能,所有曝光量都得靠摄影师自己去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曝光的参考工具就剩下示波器、斑马线、监视器和独立的手持式测光表。

示波器对很多工程人员来说是绝对重要的,是他们唯一的参考工具。很多时候,工程师都建议使用示波器,但是如果给摄像机一个灰条,无论是11格或者是9格的,从黑到白的不同灰条,示波器可以帮助我们怎样达到标准的光圈,比如说百分之一百的IRE,最黑的部分如果按美国的标准0%IRE,这个光圈值就是标准了,示波器只能够是这样给一点点参考。

但是如果要拍一个远景、一个中景、一个有特殊气氛的夜景、一个黑人、一个白人、一个黄皮肤的人,光圈到底是怎样才是标准的呢?示波器和VECTORSCOPE可以分析一个画面的技术数据,但不能为创作用曝光决定提供多少参考。

斑马线在观景器显示画面中达到某一亮度的部位,是个很重要的参考,但对于整个画面的明暗控制,仍未足够。有些摄像师在拍夜景的时候,为了达到统一的效果,会使用手持式测光表,可以是普通拍电影时用的入射式测光表,也可以是单点测光表,他们先用示波器把摄像机的敏感度量一下,再转换成ISO或者是ASA数字来反映敏感度,其做法已有不少人发表过。

SONY近年生产的数字摄像机的基本敏感度在没有滤光片的情况下,就是3200K的色温标准下,大概是320度ISO/ASA到400度左右。但从技术上考虑,CCD的敏感度会随着做白平衡以后会有轻微变化,不同的滤光镜组合、不同的环境会有轻微的变化。机器开机使用的时间长短,热量升降变化也会使CCD的敏感度有偏差,所以我觉得这也不是一个最好的方法。

我个人比较喜欢用监视器,跟大家都熟识的标清工作方法一样,你可以把摄像机接到监视器上去看你的画面构图、亮度、彩度、彩色的还原等。它的好处是你拍的时候,已经预知到你将来所得到效果的90%到95%左右。但是监视器的质量以及本身还原的程度、清晰度、彩度,都跟胶片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监视器里的画面和最后在银幕上放映的拷贝会有偏差。尽管如此,对电影人来说已经是一大惊喜。

监视器的设定是一门学问,是一个没办法完全解决的问题。在目前困难的情况下,基本的技巧是我们通过彩条、灰条,设定一个比较接近正确色调的标准。摄像机上的观景器是黑白的,如果拍24P图像的话,图像转换成每秒48场隔行扫描来显示,观景器的闪烁度比我们PAL制式的闪烁度还要大,所以这对摄像师来说是一件非常难受的事情,再者,我们也不能从黑白的监视器上看到彩色的效果,所以现场的监视器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大小最好不要小于20英寸。

二、认识光学镜头原理:

法国安琴镜头的设计师如是说:设计变焦镜头基本上是一个妥协的过程。制作镜头时,只能选择某个焦距或某个距离作出最佳光学纠正,其它范围就要作相对的牺牲。虽然,今天的HD高清的镜头清晰度的线数已经比过去有所提高,但是实际上高倍率变焦镜头如16倍、20倍等,严格来说影像还是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变形和其它缺点。最常见的例子如广角镜头,现在流行的9倍、10倍广角变焦镜头,广角端的桶状变形非常严重。此外,长焦距端光圈会变小,反差及锐度下降也很明显。在标清的世界里,这些缺点都会被隐藏起来。高清用的变焦镜头产量少,富士、安琴以及佳能公司各只生产了几款,而且设计是由标清产品延伸过来,质量还未能完全显示高清的威力。

定焦镜头的质量比变焦镜头好得多,定焦镜头的光圈较大,锐度较高,而且变形纠正较好,耀光控制甚佳,只是涵概范围固定,不能在拍摄中途变换。目前有富士和佳能、德国ZEISS生产这类为B4接环高清摄像机而制的定焦镜头。美国PANAVISION公司也设计了一套给他们改装的Sony高清摄像机使用的镜头,但并不出售。此外,法国安琴公司则做了一个转换器,把35毫米用的电影摄影机镜头用在B4接环的摄像机上。

在测距的问题上,对焦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后焦点。它会令操作人带来不便,甚至出错。用胶片摄影机拍摄时,摄影机和镜头的FLANGEFOCALPOINT一经调好,不会轻易出现偏差,就会得到绝对清晰的画面。可是摄像机的后焦点是会随着温度、使用时间有轻微的变化,也可能是因为这种变量,镜头厂家提供后焦点调节环,使我们在现场拍摄的过程里可以调整。我一般会每三个小时或每半天调一次后焦点。

景深的问题,高清摄像机的CCD尺寸比超16毫米底片的尺寸还小,跟35毫米底片的尺寸差距更大,两者产生的景深效果是不同的。如果”底片”大,成像的画面大,景深就会浅,相反”底片”小,成像景深就会大,这是一个不能改变的物理定律。因此只有通过改变光圈的大小和镜头的焦距来获取相近的效果。对于35毫米的摄影机和镜头来说,高清的“2/3”英寸CCD的景深大概相差了22/3档光圈。

如我们在同样的距离、用相应的镜头焦距拍摄同一大小的画面,如果电影摄影机用T4光圈,高清就要放大到T1.6光圈,才能得到相近的景深效果。正因为摄像机本身就比35毫米电影摄影机的景深大很多,其中一个解决方法,就是把光圈开大22/3档,这样做整个打光的控制要改变,打光亮度要降低。在室外拍摄时要加多ND。另外一个补偿的方法就是用较长的焦距镜头,如果我们用电影摄影机的50mm镜头、距离1米拍摄一个特写,为了要获得相似的景深效果,现在要把摄像机挪后22/3倍的距离,用摄像机的50mm镜头拍摄。但是这样做,两者的透视效果会不一样。德国P+STechnik公司生产了一个转换器,把普通35毫米电影摄影机镜头,转换到家用DV的摄像机上使用,保留了原镜头的景深和透视的效果,将来这个半专业产品的技术如果能改良到高清的摄像机上使用,就可能会突破今天的局限。

三、控制灯光:

高清和电影胶片的反差已经拉近。如果在一个非常理想的环境里,大家都操控准确,在敏感度曲线的中间部分,电影胶片和录像的表现几乎是一样的。但电影底片的好处,就是如果有偏差的时候,尤其是曝光过度的时候,电影胶片比录像的补救幅度和弹性要大。在中间直线部分的时候,高清录像能够提供的色彩还原,反差层次非常好,至于在暗部,它提供的层次比大部分的胶片,甚至高速底片还要好、还要明亮和通透,但是在处理高光、高亮度的部分,尤其是曝光过度的时候,整个曲线往上挪时,就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还原的能力很低。

由此可见,假如我们拍摄的时候拍了暗一档或者是两档的光圈,通过调色,其还原能力是非常强的。电影胶片如果超过一档的曝光不足,还原之后就会导致颗粒变粗和灰度提高等恶劣视觉效果。同样地,高清的画面曝光过度的话,也会有非常大的问题,亮部就会损耗,而且这个损耗是不能还原的,不像电影胶片一样,电影胶片是一种模拟的、非线性的东西,感光度与银粒的堆积不是按直线增进,在亮部处会慢慢变成曲线的变化。在高清中,按所谓”正常”设定,亮度和画面的光位的层次,基本上就是一个反向的直线变化,即细节量随曝光量的增加而减少,没有压缩能力。所以我建议拍摄时要在正确曝光的基础上降半档到一档光圈为妥。另外可以按照高清的特性,调整摄像机内的电子线路把反差控制在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这样高清录像机纪录下来的图像,是不会比电影胶片差。

四、高清技术注意事项:

隔行拍摄,从性质来说两场的时间有差距,不可能有逐行拍摄一次过扫瞄的效果,如果影像是有动态的东西,两场合成一帧的话,影像里面应该有一点模糊、有一点损耗。如果图像打算转为胶片作为电影来放映,或是大屏幕放映,建议使用逐行扫描的方法来拍摄。

美国ATSC核准的高清制式有多种,个人比较喜欢1920乘1080制式,当然,设计1280乘720的制式是有原因的,因为它的数据量比较少的话,可以快一点达到60P的拍摄速度,60P是拍摄体育节目一个非常好的制式。

五、如何用CINEALTA系统重现电影胶片的视觉效果:

欧美创作人对电影有特殊的敬意,很想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仍获得胶片的视觉效果。胶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什么叫做“胶片的视觉效果”?很多时候,这只是一种感觉,没有人能够完全界定视觉上,什么叫胶片,什么叫录像,没有一个绝对的定义,但是我们又能看出来哪是胶片拍的,哪是录像的。如果用科学一点的方法描述两种画面有什么不同,在图像的表面清晰度方面,胶片比较柔和一点,渐变的过程比较柔顺,层次比较丰满一点,高光部分保留的层次比较丰富,低光度、暗部分层次会压缩一点。所以,我们只要对高光、直线部分到暗部分的GAMMA值等选项加以控制、调节摄像机内的数字图像处理线路,令摄像机对光的反应,对图像的还原效果比较接近胶片的特性。

SONY高清摄像机的五个菜单里,PAINT比较重要。例如HDW-F900R里PAINT的第一页第一项是FLARE,把因光从三棱镜到CCD过程中产生反射而导致影像模糊或变灰的现象压抑,激活后能像胶片一样获得较纯的黑位。下一项是GAMMA,主要是控制直线部分的反应,GAMMA值要是降低一点,彩色的浓度就会加强一点。BLKGAMMA主要是控制暗部的颜色和层次,这是电影胶片所无法做到的。

另一重要工具是KNEE,控制及延伸高光位。WHTCLIP让我们控制最高、最亮的部分。有了这三项的独立控制,就会达到近似胶片的效果。DETAIL指轮廓,是为电视画面生产增强信号的电子线路,使你感觉增加一点虚假的锐利度,对电影工业绝对不适合。最后一项,MATRIX是很重要的参数低线。

首先要把DETAIL关掉,它完全是一种虚假的电子增益,把亮度和暗度两个反差很大的色块,中间加一个线框,令我们视觉上觉得更清晰。我们转为胶片时不希望有虚假的增强效果,如果在拍的时候不放进去,后期制作时仍可以加入,但是一旦加进了母带、而且加过量了,后期制作就无法将之完全拿走了。

SKINDTL的调整可以选择三种不同的颜色,控制某一种颜色的锐利度,这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你所拍的环境都不变,艳丽的程度都不变,只是你选择人的皮肤肤色,或者是其它任何你指定的颜色变成比较柔和顺眼。

一般来说,在第一页,建议开启FLARE、GAMMA、BLKGAMMA、KNEE和MATRIX,关掉DETAIL、LEVELDEPEND和SKINDETAIL。第二页VIDEOLEVEL可以把MASTERGAMMA调到负25,其它为0。

在GAMMA的页上,一般设定为负25,这也是Sony公司厂家预设的数字,0.45是比较适合拍电影,因为0.45是根据ITU-709这个标准来设定的,这是国际公认的高清色度标准,日后做磁转胶时色彩会比较准确。TABLE习惯用5号。

下一页的BLKGAMMA,把RANGE设定为15%,下面的YLEVEL则可设定在15,RANGE是25%,并不动LOWKEY菜单。

再下一页的KNEE是控制高光的部分,非常重要。第一项的POINT是控制从哪一点开始,从哪一个亮度开始,把高光部分的直线开始扭曲、压缩,一般从负10开始。SLOPE是扭曲的比例,我建议用负20左右。WHTCLIP的RGB都设定在11。

关掉DETAIL不用,并把DETAIL的KNEEAPERATURE菜单关掉,SKINDTL菜单关掉USERMATRIX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打开,PRESET也要打开,选项为ITU-709,暂时把USERMATRIX和MULTIMATRIX关掉。这个机器出厂的时候应该是预设为SMPTE-240M,现已不合时宜,应以ITU-709代替,这是我们拿到新机器的时候要注意的。

再说一下快门速度的问题,用HDW-F900R摄录一体机时,如果我们设定每秒23.98桢来拍摄电影,或用24P时,要打开快门,选择1/48秒,不打开快门速度时,是1/24秒,拍摄出来的动态会和电影不一样,必须注意,但好处就好象电影摄影机的角度开大了,给你多一档的光圈相似,在一个非常暗的环境里,你需额外的一档光圈时,十分有用。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