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恩莱文综合症 【病例报告】月经相关克莱恩-莱文综合征一例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4 15:50:06
分享:

文章来源:中华精神科杂志,2019,52: 169-170

作者:张碧丹 周俊英 金雨 汪周兵

摘要

克莱恩-莱文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严重嗜睡伴认知、精神和行为异常,发作间期功能状态正常。而与月经周期相关KLS少见,是KLS的一种亚型。我们分析了1例月经相关KLS,通过详细的病史了解、实验室检查、经期及非经期的对比检查等明确诊断,并与发作性睡病、情感性精神障碍等鉴别,对于青春期女性出现周期性嗜睡,应注意与月经周期的相关性,避免误诊。

临床资料患者女,19岁,高三学生。因"反复嗜睡6年"于2018年2月2日到镇江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患者自2012年开始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嗜睡,睡眠时间每天多达14~18 h,睡眠期间若不唤醒,几乎不能自行醒来,强行唤醒出现头昏、反应迟缓、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症状几乎每月出现,每次持续1~3周不等,嗜睡发作期间无猝倒,但情绪易烦躁,伴食欲下降。发作间歇期日间功能正常,情绪无明显变化。近6年来间断在当地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就诊,辅助检查无阳性发现,均未明确诊断。曾到精神专科门诊就诊,考虑"抑郁症",但患者未服药治疗。2018年2月2日至我院心理科就诊,门诊考虑"发作性睡病",推荐至睡眠科就诊。询问病史,患者出生及儿童期发育正常。12岁月经初潮,月经周期26~30 d,经期持续时间长,2周左右。患者14~15岁每次经期多达3周左右,在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及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妇科就诊均考虑为"月经不规则",予黄体酮治疗,间断服药治疗1年后,经期缩短至7~10 d。患者首次嗜睡症状出现于月经初潮之后,每次嗜睡发作开始于月经第3、4天,随经期结束嗜睡症状缓解,睡眠恢复7~8 h/d。体格检查:BMI 31.3 kg/m2,体型偏肥胖,内科体检及神经系统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精神检查:意识清,接触交谈好,应答切题,思维形式及内容未见异常,未测及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智能正常。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性激素、心电图、脑电图、胸片、头颅MRI、腹部及妇科B超均未见异常。血脂偏高。焦虑自评量表42分,无明显焦虑;抑郁自评量表39分,无明显抑郁。因患者嗜睡症状与月经周期存在关联,分别在经期及非经期进行多导睡眠监测,结果为:第1次:总睡眠时间:9.8 h。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平均睡眠潜伏期6.65 min,出现3次入睡期始发的快速眼动期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4.7次/h;Epworth嗜睡量表:15分,提示有嗜睡。第2次:TST:7.9 h。MSLT:平均睡眠潜伏期13.5 min,出现1次SOREMP,AHI:4.2次/h;Epworth嗜睡量表:8分,无明显嗜睡。回顾病情,结合体格检查、精神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考虑诊断:月经相关克莱恩-莱文综合征。患者因准备高考,担心药物不良反应,未予药物及其他治疗。5个月后随访,患者经期已缩短为d/d,嗜睡发作周期为d/d。经期日睡眠时间9~11 h,非经期日睡眠时间7~8 h。

讨论

嗜睡通常是指过度困倦欲睡的症状,而过度睡眠是指具体疾病。嗜睡表现形式各异,一些表现为每日总睡眠量明显增多,但并没有真正精神体力恢复的感觉,如周期性睡眠增多;另一些则表现为小睡后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之后很快重现,如发作性睡病。嗜睡的严重程度通常使用主观评价如Epworth嗜睡量表和客观检查MSLT来量化。通常认为,MSLT平均睡眠潜伏期<8 min定义为具有诊断意义的嗜睡[1]。

日间过度嗜睡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0.5%~35.8%,多数报道在5%~15%[2]。引起日间过度嗜睡的原因很多,睡眠呼吸障碍是最常见的病因,其次为发作性睡病[2]。周期性嗜睡即克莱恩-莱文综合征十分少见,临床表现独特[2,3]。该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严重嗜睡伴认知、精神和行为异常,发作间期功能状态正常[2]。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自2002—2013年仅确诊过该疾病44例[3]。而与月经周期相关的周期性嗜睡已经归为KLS的一种亚型[2],临床报道更为少见[4,5],目前全世界仅报道18例[1]。

KLS患病率约为1/100万,80%患者起病于10~20岁,病程中发作期和间歇期交替出现[6]。发作期内患者可出现典型三联征,即强烈嗜睡、食欲和性欲亢进,亦可只出现强烈嗜睡,间歇期完全正常[6]。发作期多持续3~21 d,间歇期可达2周至17年[6]。目前KLS病理生理学尚不清楚,未见敏感性、特异性高的辅助检查,诊断主要靠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发作模式[7]。依据2014年颁布的《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3版诊断标准[1],具体包括:患者至少经历2次过度嗜睡及缓解期的反复发作,每次持续2 d至5周;通常这种反复发作每年超过1次,或至少每18个月1次;在发作间期患者的警觉性、认知功能、行为和情绪正常;发作期间患者必须至少出现下列1项症状:认知功能障碍;感知变化;饮食异常;无节制行为;而无其他疾病及药物滥用因素可解释过度嗜睡。本例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过度嗜睡,发作期间伴有食欲下降、情绪烦躁,发作间期患者的睡眠、认知、情绪和进食均表现正常。2次PSG和MSLT监测对比,发作期间总睡眠时间延长、平均睡眠潜伏期缩短,提示经期过度睡眠。患者症状表现及辅助检查符合周期性嗜睡临床特点,发作周期与月经周期相关,故诊断为月经相关KLS。

该疾病首先需与脑器质性疾病鉴别,如嗜睡可能继发于第三脑室肿瘤,结合症状如头痛、呕吐及辅助检查头颅CT或MRI可鉴别。其次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鉴别,对于肥胖、打鼾明显的患者,睡眠呼吸暂停可导致白天嗜睡,但嗜睡表现通常无周期性变化,行多导睡眠监测可鉴别,该患者虽然体型肥胖,但PSG监测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故排除。另一种以嗜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为发作性睡病,二者发病年龄相近,均表现为日间不可控制的嗜睡,以及发作期食欲亢进、认知能力下降等症状[3],但发作性睡病有典型的"发作"特征,嗜睡通过短时小睡可缓解,1 d内反复发作,同时可能伴有猝倒发作、睡眠瘫痪和睡眠幻觉等[8,9]。除此之外,还需与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鉴别,但患者的精神专科检查及评估均未提示精神疾病可能。

周期性嗜睡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10],其发作的强度及频率多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多数患者起病8年后逐渐自发缓解[4]。本例患者病史6年,第2~3年期间随经期延长嗜睡明显,近半年来有缓解。文献报道,碳酸锂对50%的患者有效,其他促醒剂如盐酸哌甲酯、莫达非尼尽管可以减少患者的睡眠时间,但并不能改善情绪和认知功能等[2]。

由于KLS的间隙性病程和对心境稳定剂的良好反应,故常误诊为情感性精神障碍[11]。本例患者青春期起病,嗜睡呈周期性变化,与抑郁症的起病年龄及发作性病程有相似之处。嗜睡期间唤醒后注意力不集中、头脑反应迟缓、食欲下降等症状与抑郁症主要症状重叠。部分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可表现为嗜睡,故上述因素易导致误诊。但是,如果在诊治过程中注意到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特点,以及无法解释的嗜睡和行为障碍,即可清晰鉴别[11]。对于青春期女性出现周期性嗜睡,应注意与月经周期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