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札记 《(周建威)将军阁书法教学札记》整理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4 13:49:24
分享:

周建威为学生示范篆刻

■人物简介

周建威,1977年生,浙江永嘉人。

十六岁跋涉万里,求学西陲。

师从李鸿仪、周静二先生开蒙,后入祝遂之先生门墙。

2001入中国美术学院攻读学士、硕士学位,受益于美院书法系诸位先生教诲。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主持「将军阁」全国书法私塾教学十余年,桃李芬芳。

谈笔法

清冯班《钝吟书要》云:“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其言虽疑有偏颇,然仔细思量,学书之道,实难在用笔和结字二途,其余如章法,墨法等学皆可短时而成。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用笔”。

什么叫用笔?从一般的意义上讲,用笔是指写点画时使用毛笔的基本原则,这是书法最基本的技法。然而我们不能一言即能把所有的具体“用笔”都讲完,所以把用笔分成若干个主要的笔法来解析。

笔法里面,最凸显的一对矛盾就是中锋和侧锋。

何谓中锋?有人说,笔杆垂直于纸面谓之中锋。此语谬矣,古人云:“常令笔在画中行”才是正解。指的是时常让笔锋在笔画的中间行笔才是中锋。并非是一定笔杆垂直的,比如,写横时笔杆东西摆动,写竖时笔杆上下推移都是无碍中锋的用笔的。

历来书家多主张笔笔中锋,如古之所谓“屋漏痕”“印印泥”“锥画沙”皆强调中锋之语,一直被书家奉为笔法圭臬。

中锋用笔有诸多的好处——点画匀停,饱满,圆厚,祥和等。也比较符合我们国人传统的审美和中庸文化。有不少书家作书,遵循“笔笔中锋”的原则而取得了很高艺术造诣,如八大山人的行草,伊秉绶的隶书,弘一法师的楷书,还有当代鲍贤伦的简隶及白砥的魏碑等等。

八大山人行草

弘一法师楷书

伊秉绶隶书

鲍贤伦先生作品

白砥先生作品

谈笔法

曾国藩云:“偏锋者,用毫腹著纸,不倒于左,则倒于右。”简而言之,“不中”谓之“偏”也!明代“后七子”之一王世贞《艺苑巵言》:“正锋偏锋之说古本无之,近来专欲攻祝京兆故借此为谈耳”。

缘何前人无正锋偏锋之说?窃以为其与书写工具有关。唐代以前,古人作书之器多为“枣核笔”,毫中嵌有枣核类物什,故作书绝少用毫腹而多用锋颖。因此作书多骨力细劲,乃有杜甫“书贵瘦硬始通神”之认知。后世,制笔新开风气,多用“散卓笔”,其笔毫约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一笔可抵他笔数支,为时人所贵重。此笔逐渐趋向软熟、散毫、虚锋,改变了晋代以前之旧制。其笔“无心”,不用柱毫,而是用一种或两种兽毫参差散立扎成,笔毫软硬适中,具备尖、齐、圆、健四德。今人所用之笔,皆类散卓,故笔法不精熟,其锋易偏。

纯用中锋法作书,易立骨丰筋,可得质拙之格,斯为上法。假令笔笔偏锋作字,古无有之。盖因偏锋点画易扁薄,气格多研,故不为书家所取。然笔笔中锋作书,则不易速,不易纵情,若使“日书万字”辄捉襟见肘矣。是故唐人李华于《字诀》言:“大抵字不可拙,不可巧,不可今,不可古,华质相半可也。”此中“华”字即为偏锋之解也,此中“相半”二字亦不可解为中偏锋各用一半之死则,当为概指,或中多,或偏多,皆可。多中锋书作经典,琳琅满目;多偏锋书作佳者,凤毛鳞爪。然唐人孙虔礼,贺季真皆为偏锋高人,所作《书谱》,《孝经》乃为此法经典。故善书者,使笔天马行空,不拘笔法,皆成楷则耳。

孙过庭《书谱》局部

贺知章《孝经》局部

孙,贺二人以妍侧之笔所作皆为小字,不失风范。若使大字为之,偏锋之法则难立,此不可不知也。

谈精熟

曾有同修请益于当代著名草书大家马世晓先生,问:“当如何创作?”马先生答:“若精熟,自当生发”。我极附同此语。

“精熟”二字当分开解释。精者,完备不缺之谓,即技法无弊也。要想技法无弊陋,先须尽精微。王僧虔《笔意赞》中有言“纤微向背,毫发死生”亦是此意。当今学书者众,然大多是粗传笔法,流于外道。更有甚者,或任意为体,信笔纵横;或裸体书法,摄人心魄;或无笔无墨,玄之又玄。唐人欧阳修在《六一论书》中强调“作字要熟”,只有有了熟练度,我们才可以在作书时有节奏,所作之书方可血脉通达,神气完足。

作字有精无熟,则如结巴演讲,失之痛快;作字有熟无精,则如发万弩而不中一的,徒费了架势。

“熟”是靠长时间训练出来的,要勤快。解缙《春雨杂述》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钟丞相入抱犊山十年,木石尽黑。赵子昂国公十年不下楼。巙子山平章每日坐衙罢,写一千字才进膳。唐太宗皇帝简板马上字,夜半起把烛学《兰亭记》”,说的就是个用工的道理。“精”是要靠明师指引和费尽心思揣摩的。如果我们平日悉心用力,全意揣摩,再有良师稍加点拨,即可颖秀而出。且看颜真卿去求教张旭,张旭只花了一盏茶的功夫传了他《笔法十二意》,颜就得法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得真法之重要性,二是平日自己要先做进去功夫,双机缘合,方有正果。

马世晓书龚自珍《乙亥杂诗》一首

行书节奏的训练方法

一、一个点画中有粗细的变化:基本节奏重——轻——重或轻——重——轻

二、细笔画搭接粗笔画。

三、一个粗的字搭配一个细笔画的字。

四、一行粗的搭配一行细的。如米芾盛制帖中的。

五、跟着某首乐曲写字,重的乐点写重,柔和的曲调轻松的写。这样就会造成书写时速度上快慢的变化。

六、墨色上的枯湿变化,如杨维桢书法。

七、字形的大小变化也会影响节奏,如张旭的《古诗四帖》。

谈涨墨

宋元之前,盖因纸张特性之故,无有涨墨之说。自有生绢、生宣,始有涨墨之法。何谓“涨墨”法?书画词典注曰:“墨溢出笔画之外。”

涨墨之法古多不取。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云:“起笔处顺入者无缺锋,逆入者无涨墨,每折必洁净,作点尤精深,是以雍容宽绰,无画不长。”可证古人尚“洁净”而鄙涨墨。

苦瓜和尚言:“笔墨当随时代。”近世书道之用材、审美皆有变迁。运之“涨墨”而成佳构者亦不凡其人。明代王铎用此法尤甚。

此作因涨墨之法,而弥显酣畅淋漓。其间涨墨处,成团块状,并有破除琐碎余白之功用,别开一派面貌。

吾辈学书,多赖于临习印刷法帖,而少得观真迹。因印刷不精,而致误读其妙者殊众。吾十年前力临邓完白篆书《白氏草堂记》,但觉其雄浑朴茂。十年后得观二玄社版《白氏草堂记》,方知此贴为清雄沉着,而非粗重之貌也。皆因涨墨之故,加之印刷不精而难辨其真耳。

去岁,吾曾访当世草书大家马世晓先生。于其府上得观一代草圣林散之先生之真迹,气韵生动,乃知林老亦是涨墨高手。恨当时未携相机录其图也。今另择图,请诸君观赏。

涨墨之法亦有良莠之别。善者,笔痕之外所溢出者为清墨或水迹。恶者,笔痕之外为脏墨所湮,有污秽之嫌,此等同墨猪肉鸭之病矣。

当代有书者以墨膏、宿墨调水而取涨墨之态。此乃功夫不济之故,转取捷径之举,不可不察。习此法者,当须知用腕力、挺锋毫乃得之!

谈读书和学养

记得我网络课上的学员问我:“周老师,你觉得读书和书法真的有关系吗?”我说:“是的。”

李:“我一个练字的朋友,他可以把文心雕龙都可以倒背如流了,但是他的字还是很狗屎,那怎么说呢?”

上次因为上课时间的限制我没有阐述太多。

这是一个大问题。

我这次做些形而下的阐明和说些围其周边的一些闲话。

书法艺术经历数千年的发展,被一代代的文人赋予了层层的意象,从而从原始的“文字”到“写字”而演变至今日的“书法艺术”,所以写字和书法不是两个概念。

“写字”是具象的,“书法”是抽象的。

“写字”是一种“工”,而书法则是“工”再加上性灵的舞蹈!

比如下图是清代黄自元“字”,论功夫绝对一流,然看看总是觉得寡味,所以把它叫“字”更准确。

现在的书坛真的有些乱,形形色色的人都在粉墨登场。不明就里的老百姓只能是看热闹。一听是“名家”、“教授”、“学者”、“名人”、“获奖者”、“博士”,就以为他们的书法好的不得了,让人啼笑皆非。

记得去年有位北京的“书法家”来杭请我和书家朋友吃饭。饭毕,他拿出一张他的作品——《草书心经》,他说:我这种手卷在嘉德拍了5万多,装裱请的是故宫的老先生做的,开《心经》草写的一代风气等云云。

乍一听,此作墨宝中之圭臬之意。再乍一看,绝对还在三流水平之中的。

我想,做人要“厚道”既然是吃了人家的饭,就不发表意见了吧。

所以一直在打哈哈。

后来他一直要求我提提“意见”。

我就“厚道”的想,既然吃了人家的饭,那就真教点东西给他,也是不枉了他破费吧。

于是乎,我真肯的题了不少知识给他。

后来人家再也没联系过我。

哈哈,大家都晓得的。

那么如何学习或修炼书法才是被人认同的呢?

我归纳了一下,分为三个境界。一是技法,二是学养,三是人格。

技法是第一关。

当代的书法问题,大部分人都还是病在技法的问题上。

一部分不愿意用功,所以技法生疏,此必不成。

一部分很用功,都有写死在案头上的。此用意太深,伤情伤意,亦是技法一失。

还有一部分人,无名师指引,瞎写瞎想瞎用功,终成手上流弊,难免堕俗格。

所以训练技法最佳的状态是“勤奋” “有效” “好老师”,缺一则难成大器啊。

学养,对于书法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比较抽象的。

上面提到的李健惠说的问题就是关乎此。一个在还没有掌握基本书写技法的书者,

读了几本书,对书法是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的。

说到学养,一定要说到读书。

学养不是等同于读书,是大于读书的一个概念。而读书则是学养的一条重要补给线。

现在的读书人很多,可是我认为真的“读书人”已经凋落的不堪了。

为什么?

现在的“读”是读到嘴上的多,读到心里去的少,读到行为准则上去的更少。

君不见,现在有几个“老师”“教授”的德行能让我们尊之为先生的?

君不见,有多少博士是在混日子的?

书,也有分好多种,良莠不齐,不能都读。

那我们要怎么读书?

我觉得要读真——善——美!

读书对书法有哪些帮助?

1,改变气质。

2,修正行为举止。

3,增加“知”“识”。“知”是了解事物,“识”是理解事物。

4,有助心胸通达。

5,怡情养性。

好处多多,不能具一一。

一个人的学养高了,它会渗透到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当然也会渗透于你的书法中。

近代大文化人马一浮先生的作品,虽非尽善,然学养高,格自胜一筹。

我们不仅要学,还要养。是要用艺术之外的文史哲,佛道儒去养。

书法是心灵的流露,情真则让人感动,德高则让人敬重。

弘一法师的书法到了最后把迷人的铅华都洗净了,可还是让人推崇。

此即缘于养否?!

据说,当代用学“弘一体”去参加中书协的展览基本都是落展的。我想也有理,

只泾取他的皮相,而不学其养,如何能高?

启功先生的字一张要好几万,而很多学习者可以模仿的很逼真,连启老自己也

难辨真伪,但价格只能是几百块一张,也是这个道理。

最后是人格的问题。

古之读书人,最重人格。若是人品德行为人所耻,辄诸长皆恶。

最重的人格问题就是卖国或是二臣。

如蔡京,赵孟頫,论字都是绝佳,不逊于米芾及东坡,然不为后世所取,即为此理。

现下浙江,很多人对赵孟頫书法颇感兴趣。他是二臣,被平反啦。

然蔡京大奸卖国,不知其书法将来如何,难以知之矣。

我们这个时代的书家,身处和平年代,绝少会遇到大是大非问题。

谁的人格也很难比谁高到哪里去,做人厚道些就好。

所以技法和学养显得尤为重要!

释智果《心成颂》图注

蔡君谟云:“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今之书坛,人心熰熰,大多径取行草,而弃根柢。此正《圣教序》“曲学易遵”之谓耶?

业师祝遂之公重楷法。吾亦循之。楷法关乎行草之根本,楷不佳,则行押之书易成流弊。吾尝以此语于人,识者称允,谬者讥诮。

今有同仁问吾楷法布局,吾图释《心成颂》,以冀彼此琢磨、共进。

一、回展右肩头项长者向右展,“寧”、“宣”、“臺”、“尚”字是。释:

二、长舒左足有脚者向左舒,“寳”、“典”、“其”、“類”字走。

三、峻拔一角字方者抬右角,“国”、“用”、“周”字是。

四、潜虚半腹画稍粗于左,右亦须著,远近均匀,递相覆盖,放令右虚。“用”、“見”、“岡”、“月”字是。

五、间合间开“無”字等四点四画为纵,上心开则下合也。

六、隔仰隔覆“并”字隔“二”、“畺”字隔“三”,皆斟酌“二”、“三”字,仰覆用之。

七、回互留放谓字有磔掠重者,若“爻”字上住下放,“茶"字上放下住是也,不可并放。

八、变换垂缩谓两竖画一垂一缩,“并”字右缩左垂,“斤”字右垂左缩。土下亦然。

九、繁则减除王书“懸”字、虞书“毚”字,皆去下一点;张书“盛”字,改“血”从“皿”也。(“盛”本从“皿"。)

十、疏当补续王书“神”字、“處”字皆加一点,“却”字“卩”从“阝”是也。

十一、分若抵背谓纵也,“卅”、“册”之类,皆须自立其抵背,锺、王、欧、虞皆守之。

十二、合如对目谓逢也,“八”字、“州”字,皆须潜相瞩视。

十三、孤单必大点一画成其独立者是也。

十四、重并仍促谓“昌”、“吕”、“爻”、“棗”等字。

按:上下同形者,上小下大。

“林”,、“棘”、“丝”、“羽”等字左促。

按:左右同形者,左小右大。

“森”、“淼”字兼用之。

按:此类字上小于下,左小于右。

十五、以侧映斜,丿为斜、[捺]为侧,“交”、“大”、“以”、“入”之类是也。

十六、以斜附曲谓L[弯折]为曲,“女”、“安”、“必”、“互”之类是也。

覃精一字,功归自得盈虚。向背、仰覆、垂缩、回互不失也。统视连行,妙在相承起复。行行皆相映带,联属而不背违也。

乙未札记一

朱指山《临池心解》:“先民有言:“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不欲太瘦,瘦则形枯。肥不剩肉。瘦不露骨,乃为合作。”余则谓多露锋芒则意不持重。深藏圭角则体不精神。无已则肉胜不如骨胜,多露不如多藏。”

吾读来有消息:环肥燕瘦,各得其美。故书不在粗细、巨微,而在能得风骨乃佳。粗肥之字莫过于沙翁,然骨力坚崛,是固可睥睨书坛;细瘦之法称美褚公,第玉润金生,因此能翰墨遗芳!

乙未札记二

半载授学,或多疲惫,且殆于进学而令腹中空窾。近日端居不出,以作读书颐养。

十几年前,尝浅读《围炉夜话》,今夜还寒,复读此,与既往之滋味判若云泥。但觉个中言语,句句琳琅,字字珠玑。虽言浅辞芜,然奥旨闳远。遂取纸笔抄录多则,意不在书,而在贤喆之教益。兹录几则,同飨于诸友:

1、与朋友交游,须将他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2、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

3、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

4、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

5,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6、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士君子立言,贵平正,尤贵精详。

……

读书不贵盛多,而在读之能行。学书亦如是乎?

乙未札记三

尝有道友,来将军阁访吾,自言:“学书三十馀年,未得方家之嘉许。遂奔波于各大获奖、国展之培训班,终不见精进。”又谓:“书法之道,贵在用笔。故余殚精竭虑,精研点画之阴阳,永字之八法,用功不可谓不勤。如今依旧昏昏然,奈何奈何。”吾曰:“书法之难,非独点画之功。心性、胸次、学识、道路,乃至点画舍其一而难臻大美。心性、胸次、学识,皆非急就之功,功夫在诗外。”

今我得闲,摘录几句刘熙载《书概》,与君共修。

1、画有阴阳。如横则上面为阳,下面为阴;竖则左面为阳,右面为阴。惟毫齐者能阴阳兼到,否则独阳而已。。

2、书能笔笔还其本分,不消闪避取巧,便是极诣。“永”字八法,只是要人横城横,竖成竖耳。

3、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

4、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能免堕、飘二病。

■周建威作品欣赏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