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就吸引人的图片 照片第一眼就吸引人?记得学好这些用光技巧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4 13:16:12
分享:

摄影中,用好光线,可以加强照片的质感与立体感。

我们照片如果重视明暗,体现明显光影变化的时候,照片就会在第一眼抓住读者的眼睛。

其中我尤其喜欢推荐侧逆光!

我觉得逆光,不一定是说就绝对逆光,他可以是侧逆光,我觉得只要是对我们的照片,容易产生立体感的光线,我们都应该尝试。

我们有一些老话:摄影是用光的艺术,摄影是光影的艺术。有光线,无狗头。

说明了一些道理,就是我们把光用好,起码视觉上会先吸引读者。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光线越通透,也保证了我们的照片后期可以很通透。

不过很多时候初学者,其实并不知道逆光的重要性,就喜欢拍摄大平光,因为容易曝光正常嘛,结果照片容易显得普通。

为什么呢?就是对此类场景的陌生化,以为化,习惯化,觉得不能出片,或者对逆光控制不好。

比如我们来看看这个

这是一个场景,当时我们拍摄磕长头的时候,还有两拨摄影师,跟我就是第三波了。

但是我发现对这个场景,他们没有感兴趣。

然而我为之兴奋,因为这个场景是我梦寐以求的。前一天晚上吃饭,我们还一起讨论说我现在最想拍摄的人文就是牧民穿着冬天的服装,逆光的情形下,喝着热腾腾的酥油茶。

想不到第二天,就被我们遇上了。

这个时候,第一个问题就是,用什么测光方式。

刚学习无所谓了,但是学习几年的摄影爱好者,还在问测光方式,不要说是极端,这绝对没有学以致用,因为我们今年更新的初级班着重说明了这个问题,也实践证明了好几次,所以作为系统学摄影过程,我们要研究的就是测光方式是不是可以导致画面出现很大偏差,我们是不是没有其他方法解决?

结论就是如果我们学会M档曝光,这个场景的光线相对固定,人也是固定的,也就是我们用M档的时候,只需要第一次测光好,接下来,就只管按快门就可以了。

如果画面亮一点,我们只需要将光圈变小,或者将提快快门。

通过拍摄屏幕显示对比,我们保证烟雾不要过曝,人物暗部细节不能太黑。

因为我们知道这类环境,稍微暗一点的画面,容易出效果,但是大家也可以稍微亮一点,后期压暗,都可以。

第二个问题,就是该用大光圈,还是小光圈?

我可以告诉大家,这类环境你用F8光圈,我没有那么推荐,因为光圈太小,容易导致环境背景过于清晰,很难突出主体。

如果你用了2.8光圈,除非你只是拍一个人,所以想拍几个人的画面,我可以告诉你其实是其他人会虚,因为他们坐的位置不一样。

所以我推荐是4.0到5.6比较合适。

第三个问题,缺少变化角度跟场景变化

初学者有一个问题就是,只管按快门,然后在一个地方,就是按啊按,回去一看照片,场景差不多。这个是最要命的。

好照片是练出来,我们常说的多拍,是多指在变化角度这个方式,还要有焦距的变化,比如大场景,小场景。

第四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沉淀积累了。

一般风光摄影爱好者,对人文不产生兴趣,所以对这类场景没有发现触角。

但是如果喜欢人文的爱好者,就会迷上这样的光线。

所以我觉得摄影爱好者应该是两者都拍,都兼顾。因为风景很美,但是人文也不错,缺少发现人文的美,至少说明,我们的短板还是有的。

所以我觉得大家克服以上的问题,以后你在旅途中就会发现更多美好的画面。

除此之外,还跟大家分享一些在拍摄中的决定,我们当时在林芝,想着明早是向前走赶路,还是往来时的路走一段呢?

因为我们下午来的时候,看到路上的树很漂亮,也看到了一些雪山,村庄,绿草,我希望拍摄这个场景,所以我们打算往回走一段路。

第二天早晨,天很透,阳光很强,溪水起雾,然后丛林有耶稣光,最后还碰上了这个一家人。否则就没有这个场景了。

然后这个人文处理色调我没有用黑白,我采取了一个冷暖调的处理,这些我会录教程放到橄榄图摄影课堂的。

其实我出去创作,更多就是记录自己的创作过程跟思路,还有我回来怎么处理后期的思路,分享给学员。学员不多,但是也不少,有时候就是这样,你将一个思路辐射出去,就会裂变,最后可能不是你的了,但是原型可能是在我们发生的,这就是橄榄图的意义所在。

这个人从四川甘孜,走了一年半的时间,来到了目的地。

有些东西我们无从探究,当天人多,但是我跟了很久,跟拍了很多失败的片子,这个片子本来我不要的,但是我处理完通透感之后,我就喜欢上了,虽然没有很多的复杂环境,但是在头上的灰尘,额头上的泥土,还有他微笑时候的金牙,幸福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定义。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