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尺二 “乾隆二年成造细料二尺二寸金砖”什么样?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4 08:38:37
分享:

年初五来啦!汇演谨祝福气财喜都能达到各位的家中,也应个景,推送一篇“金砖”旧文。

六百年前,清廷文武百官朝请时,脚踩苏州陆墓贡纳的金砖;今天,紫禁城为了修葺如故,再度选求沿守古法的陆慕金砖入宫。

时移世易,金砖文脉阅尽沧桑幸得传衍,而缘于当年三国名将陆逊葬埋于此的地名“陆墓”,日后却被长官意志易为“陆慕”。

弄清了误讹,我按派出所民警遥指,辗转找到位于相城区陆慕镇的御窑村。那天正好碰上出窑,只见一块块带着余温的金砖,从暗窄的窑门中搬运出来。这座双孔连体御窑,自1413年开始造产金砖,迄今烟焰涨天、练泥不辍……

一块金砖一两黄金

金砖并非金子所造,其雅号有几种讲法:一说是奉皇上烧制的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能敲击出金石声,故名“金砖”;另一说是因专供北京皇宫御用,又叫“京砖”;再一说是明朝年间,时价一块金砖值一两黄金,所以称“金砖”。

金砖是封建王朝威权的象征,百姓私用要被杀头,即便官府、名刹,也只能屈用次甓。但金砖烧制者来自民间,恰好出自金姓族祖几代人的妙手,真是巧不可接。

“我们祖上烧出的细料方砖,曾经是皇宫最为喜爱的建筑材料,永乐皇帝曾钦封这个窑为"御窑"。”御窑金砖第五代传人金梅泉听其父亲讲过,当年金砖是打着“苏州府”灯笼的官船解送的,上面还扯起龙旗,顺着京杭大运河北上,途经的州县地方官吏都要隆重迎送,直到北京。史载清代康熙年间,玄烨皇帝重修紫禁城,铺制太和殿的大方金砖达4718块。金梅泉称:“祖宗金祖明,曾经参加了那次太和殿整修的金砖烧制。”

他边说还边见示数方家珍祕器,其中一块金砖边款镌有“乾隆二年成造细料二尺二寸金砖”字样。这块因有瑕疵而未进贡的“次品”,如今成了金家后人引以为傲的记忆。

故宫拒绝机造方砖

1990年代,故宫启动规模较大的整体修缮,当时坤宁宫内外的地砖已残破不堪。为了觅取与二百年前质地相似的金砖,“宁要粗糙的手工砖,不要看似光滑的机制砖,机制砖绝对不允许进故宫”是故宫专家李润德“选贡”的标杆。金梅泉介绍,二十多年过去了,那里铺墁的陆慕金砖虽经岁月磨洗、众人踏蹴,现仍然润如墨玉、光可鉴人,行走在上面不滑不涩。

从选土练泥、踏熟泥团、制坯晾干,到装窑点火、文火熏烧、熄火窨水直至金砖出窑磨光,往往需要一年。

任何物产都离不开“天赐”条件。沃饶的陆慕出产一种特有的黄泥,被《天工开物》称为“黏而不散,粉而不沙”。它所烧造的金砖细腻坚硬,“敲之有声,断之无孔”。这种含铁量很高的黏土取自地面下1米至3米间,居间2米厚的土层尤最,烧成的砖不仅有瓷器般感觉,硬度还能比肩石板。

据观察,窑烧过程不用煤火而用稻糠,不是猛火而是文火,且需24小时连续焙烧两个月。出窑前的窨水环节至关重要。当窑熄火后,工匠们沿着窑墩把水挑到窑顶,将水渐渐渗入窑内,起到窑变和降温作用。“

烧制一窑金砖就像十月怀胎,凝聚着窑工的不尽期待。

下水多了叫水伤,砖敲不出声音;水少了,开出来的砖颜色变黄。如果一批产品有超过六块达不到"敲之有声"的程度,整批窑砖都算废品。”金梅泉说,由于工艺繁复,费时长久,为了严格管控质量,古时候还实行“产品追溯”,在每块金砖上刻有知府及窑户名。

出窑了,窑工们将一块块带着余温和煤炱的大方砖抬出来。

住户们摒弃了干巴巴的方盒子、冷冰冰的瓷砖,用自己的双手恢复了老祖宗留下的诗情画意的居家环境,院子里开始有了鸟语花香、春兰秋菊的情趣,也有了池沼游鱼的乐趣。亲朋好友可以在花架下品茗枰棋,在亭廊上弹琴弄瑟。一枝红杏出墙,招来邻居和过客的惊艳。

古窑延燎文脉传继

金砖工艺被国家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金梅泉也相继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华垂暮的他,明智地交棒给女儿金瑾。作为第六代传人,为擦亮这块金字招牌,金瑾毅然辞去乡间教鞭,专心扑在窑务上。

金砖除用于建筑,古代还用来临池练笔。金瑾根据其物理特性,对金砖功能作了拓展,推出了书法练习砖应市。毛笔只要蘸上清水在上面书写,字迹片刻干复如初,宜练字又环保。

陆慕的窑烟还将延燎。这处“活文物”眼下被周边房产蚕食成“孤岛”,鉴此苏州市对现存的双孔“姊妹”连体御窑采取了“保护中使用”的措施,并着手申举为全国文保单位。2013年7月,当地政府斥巨资在御窑旧址开建了“御窑遗址博物馆”与“金砖博物馆”项目,它将融现场体验和文物观赏于一体,如今已建成。

金氏父女,则在相距里许的苏州北桥,按原样另起窑台,继续炉铸金砖的佳话……

原文刊发于2013年12月27日文汇报第四版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