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项目 一个关于小鸡的微项目化学习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1 01:00:06
分享:

*如何订阅我们?

写在前面:项目化学习,是对真实问题情境的回应过程,是跨越学科界限的探究与体验。对于幼儿园教师,这个概念或许有点陌生,但如果说幼儿园综合主题课程的实施与项目化学习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处,是否会多了几分亲切?

本文记述的是一位幼儿园教师带着中班幼儿开展的一次探究之旅,在教师的积极支持下,孩子们提出问题、建立联系、多元表达,丰富了问题解决的经验。我们期待有更多老师和我们分享你和孩子们的探究故事。

很多老师问我:“你带小朋友探索,探索些什么呢?”“有了探究主题后,怎么推进呢?”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渐渐发现开展探究活动一点也不复杂——孩子们会带着我探索,他们是我的“师傅”和“老师”,只要我顺着他们的兴趣和经验走向,给予他们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提供必要的支持策略和资源,他们都会成为小小“法布尔”。就在刚刚过去的五月,我和孩子们就一起完成了一次愉快的“小鸡”探究之旅。一“这是真的小鸡!”——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获得直观感性体验五月的一天,瑞瑞小朋友家里的新成员“小鸡”成了班里的爆炸新闻。“我看过小鸡,黄黄的。”“我家养过大母鸡,那是鸡妈妈。”“母鸡会下蛋的,我吃过鸡蛋。”孩子们饶有兴致地讨论着关于小鸡各种的问题,于是,放学后我悄悄地和瑞瑞约定:“把小鸡带到幼儿园吧,和小朋友一起养小鸡。”第二天,瑞瑞家的五只小鸡就住进了我们班搭建的“临时动物园”,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孩子前去观察和讨论。顺应孩子们的兴趣,这一周,我将自由活动的时间延长,在个别化活动时也允许幼儿可以自由观察小鸡,并组织了“关于小鸡我知道些什么”的小组讨论活动。孩子们用语言和画笔描述了自己所观察到小鸡的各种细节,我敏感的察觉到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孩子们使用一些工具来梳理观察和讨论的结果,再现关于小鸡的现有经验。二“泡泡”记录工具——使用科学工具,建立新旧经验联系在搜集了很多张孩子们关于小鸡的观察记录纸后,我发现这些富有个性的记录纸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分享,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关于小鸡的完整知识经验。不久前刚接触到的Bubble Map一下子跃入脑海,这是一个类似思维导图的思维工具,结构更简单,逻辑一般只走一层,也具有发散扩展的性质,所以特别适合小一点的孩子用它来发现和理解事物的多样特征,建立思维的联系。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整理了关于小鸡的“泡泡图”。小鸡泡泡图孩子们对这种新鲜的呈现方式特别有兴趣,积极地和我一起不断扩展出更多的“泡泡”。在有了这一次经验以后,我们就爱上了“泡泡图”,当我们讨论小鸡和小鸭的故事时,我们将气泡图升级为双气泡图,用来比较小鸡和小鸭的相同和不同,在比较中不断地引发孩子们的思维活动。小鸡小鸭泡泡图三“我是你探索的伙伴!”——引导和支持推进幼儿进一步探索随着对小鸡探究的深入,孩子们感兴趣的点渐渐聚焦,我和他们一起筛选出了两个新问题:①小鸡有没有牙齿?②小鸡为什么站着睡觉?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进入“睡觉”组和“牙齿”组。在小组讨论中,我鼓励孩子们充分地表达经验,大胆做出猜测。然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将讨论形成的问题和猜测布置成问题墙,将问题直观的呈现,以便孩子后期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班级的主题资料库出现了《探索世界——鸟类》、《奇妙的动物世界——长嘴、前爪和臀部》、《嘘,我睡觉啦》、《睡姿奇怪的动物》、《动物睡觉什么样》、《它们为什么站着睡觉》等书籍。家长们也成为后援,协助幼儿寻找相关问题的答案。四“出一本小鸡的书”——提供资源和方法,鼓励幼儿个性化表达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孩子们习得了关于小鸡很多的新经验,孩子们纷纷表示要出一本关于小鸡的书,将他们的收获分享给更多的人。未经授权转载的,我们将按照《公众平台关于抄袭行为处罚规则》进行侵权投诉。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