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记忆 鱼的记忆只有7秒? 鱼类的记忆到底如何?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1-12 01:11:30
分享:


  原标题:鱼的记忆只有7秒? 鱼类的记忆到底如何?

  鱼的记忆只有7秒吗?当然不!

  近日,一段英国BBC于2014年播出的纪录片《Life Story: Ep.5 Courtship - Pufferfish 'crop circles'》被知名听译达人谷大白话配上翻译字幕后,在中文网络上火了起来,视频中小小的河鲀鱼在海底精心构筑的图案令人惊叹。

  1966年,一组研究大脑、神经的科学家研究了金鱼的学习、记忆能力,他们做了一个长条形的鱼缸,把金鱼们放在里面。每次实验时,照亮鱼缸的一端,20秒后再从这一端放电,由于鱼缸够长,金鱼只要及时游到另一端就可以避免遭受电击之苦。几次实验下来,金鱼就掌握了这个规律,每当光亮出现,它们就会迅速逃往鱼缸的另一端。

  1989年的另一项对天堂鱼的研究也证实鱼类有远超过7秒的记忆力。当鱼缸中来了陌生的金鱼时,原本住在鱼缸中的天堂鱼会长时间地绕着金鱼游动,打量新来的邻居。然后科学家们把金鱼移走,过几天再放回去,天堂鱼一看“这家伙我见过”,就不再反复观察对方了。实验中,天堂鱼对金鱼的识别能力可以保持3个月以上。

  2002年的一项研究则更加深入,科学家选择的实验对象是斑马鱼,并设计了一系列不同的实验来测试它们。科学家用声音作为信号,来指示食物的方位,斑马鱼们很快学会了靠听音辨位来寻找食物;如果换成喂食前用红色灯光照射,斑马鱼们也能毫无压力地掌握,即使中断十天后,再开红灯,鱼儿们也还能记得这是“开饭”的信号;根据提示躲避电击的实验也同样难不倒斑马鱼,它们还能学会游出迷宫、记住“敌人”的模样等。科学家给鱼儿按年龄分组,发现那些上了年纪的“老鱼”记忆力不如“年轻鱼”。他们还人为地给实验鱼儿们增加压力,和人类一样,压力山大的时候,鱼的记忆力也会下降。


  我们都知道,那些出生于我国黑龙江、乌苏里江等水域的大马哈鱼,都会游到太平洋去“长大成鱼”,然后再洄游数千公里回老家来产卵。研究表明,它们能找到自己的出生地,是因为它们记住了幼年时生活环境的气味。

  很多鱼类都靠气味来寻找食物、沟通求偶、逃避敌害,2006年一项同样是以斑马鱼为实验对象的研究表明,如果给斑马鱼小宝宝闻苯乙醇的气味,它们的嗅上皮细胞中,就会有一个基因大量表达,而其他气味不能导致这个基因的高表达。而且这些闻过苯乙醇的斑马鱼宝宝,直到成年后,这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依然很高。

  除了嗅觉,鱼类也能记住视觉的刺激。《鱼类认知和行为》一书中描述了这样的一项实验——科学家把两种不同颜色的管子插入鱼池里,当金鱼选择其中一种颜色就能得到食物,选另一种则不行。训练一段时间后,科学家们把管子全都移走,一年后再把管子放进鱼池,金鱼们立刻选择了正确的颜色。

  视觉和嗅觉都过关了,听觉也没有问题。有一位心理学家也曾注意到这一现象,他邻居家养了一池鱼,每次喂鱼前,邻居都会摇晃鱼饵罐子发出响声,鱼儿听到声音就会游过来。心理学家觉得相当有趣,并决定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他也买了一批鲶鱼来,养在自家的水池里,每次喂鱼前他都大声呼喊几遍“fish!fish!”。几个月后,心理学家每次喊话,就会有19条鱼游过来。过了一年,他再次朝着鱼池呼喊“fish!”,这次有16条鱼闻声而动聚了过来。又过了五年,心理学家再次回到鱼池边,他试着喊了几声“fish!”,在他喂食之前,就有9条鱼游到了他脚边,令他大感惊讶。第二天他再次尝试,响应的鱼增加到了13条。


  我们都知道,有些人博闻强识,有些人却健忘得不得了。看来,和人类一样,即使是同一种鱼,也是有个体差异的。

  在公园的水池和家里的鱼缸前喂鱼时,我们常常发现鱼儿对人有反应,一旦有人在水边伸手,鱼儿们就会聚集过来等着“天上掉馅饼”,其实这正是鱼儿们在人们的多次投喂中学习到的生活经验。

  还有钓鱼的人发现,一条鱼如果被人钓上来后养着,要想再让它咬鱼钩就难上加难了,它们会记得鱼钩带来的伤害,并在很长时间里都记得要躲避。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