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心经 心经简介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3 07:10:25
分享:

心经简介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心经简介

  【释名】

  《心经》之梵名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sūtra,译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亦可简称为《般若心经》,阐述大乘佛教之空性与般若思想的经典;梵文Hṛdaya译为「心」,原意心脏或肝脏,而引申为「核心」或「心要」,「心经」者,意谓大乘般若思想的核心。Prajñā音译为般若[ [1] ],意谓证悟空理的智慧,亦称妙智慧;pāramitā音译为波罗蜜多,其意为「度」或「到彼岸」;谓借般若智慧,由烦恼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Sūtra译为经,而经之字义为路、线、径,其引申义为经典。谓经典中有着恒常不变的道理。

  【出处】

  《心经》原本非独立之佛典,而是出自《大般若经》或《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然而《大般若经》多达600卷,部帙甚多,《心经》乃萃取精要核心部份,易于读诵、持受、流通。

  【版本】

  目前七种汉译版本存于大正藏,包含两种略本及五种广本[ [2] ]。略本仅有「正宗分」部分;而广本则为完整形式的「序分」:由「六成就」[ [3] ]完成:「如是我闻信受奉行」,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 [4]]。两种略本分别为姚秦‧ 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及唐‧ 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并以后者最广为流传。以略本推算《心经》最早单独流通的年代,应不会晚于5世纪初。

  【略说义理】

  《心经》依据空性之基础,系大乘佛教般若思想之精要。本经是透过般若智慧由生死此岸度到达涅槃彼岸。含摄五蕴、三科、四谛及十二因缘、十八界等思想,破除从凡夫、二乘、权教等执,以说明万法本性皆空,最终趣入「无所得」,借般若度一切苦厄,达到究竟解脱与证得无上菩提之境界。

  据斌宗法师《心经要释》依天台教理解析全文,最为精审:《心经》,是以「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为其经所依的本体;以「照见五蕴皆空」为其修行的要领;以「度一切苦厄:包括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除无明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究竟涅槃」为目的。其中分为一、破凡夫之执,二、破二乘之执,三、破权教菩萨之执。

  一、破凡夫之执:

  「迷心重」者,以「五蕴」破之。

  「迷色重迷心轻」者,以「十二入」破之。

  「色、心并迷者」以「十八界」破之——以上具属破「凡夫之妄」。

  二、破二乘之执:

  「无苦、集、灭、道」,破声闻的「四谛」法。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盡」,破缘觉十二缘起法。

  三、破权教菩萨之执:「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薩埵」。

  至经文中:一、「色不异空」,总破凡夫之执色;二、「空不异色」,所以破二乘之执「空」;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乃是破权教以显「中道」。

  最后,密咒部份,所以彰显大乘佛教之显教义理及借持咒的神秘无形功德力以修持之。据「三般若」之理,修习此经,即是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而证「实相般若」。《心经》「文简义富」,可以「以简驭繁」,最适合修持读诵,以获得般若波罗密多的诸多功德。

  经文中有:「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中「三世诸法」可知不分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无不是依照此法门之理而得证无上菩提果的。此大乘经论之恒说,故非进化论之思维。

  【内容价值】

  据万金川先生于《梵藏心经自学》〈序〉中言:「《心经》这一部传诵千古而家喻户晓的佛典,其梵文原典与各式译本之多,在浩如湮海的三藏之中,堪称独步。近时由林光明先生在去芜存精的编辑原则下,所完成的百纳本《心经集成》,其间包括古今梵、藏、汉各式文本,乃至当代各种语文的译本,其总数便高达184种之多,由此或可窥见一佛教文本在流通上的悠久与深广。」

  本经目前在佛教道场里,尤其日常课诵中所不可缺,可见它的崇高地位及重要性。尤其在大乘佛教盛行之地区,《心经》是最为普及并且深入人心的佛教经典。它是大乘般若思想中字数最少,但常为初入佛门读诵之经典。全文虽仅260字,而言简义赅,不仅是《大般若经》的精华,同时也含摄佛教的核心义蕴。了解本经,即可助于进入佛教义理或究竟涅槃等核心思想。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